
車險這個名字非常有導向性,好像意味著我們要以車為主,所有都是為了解決車的磕碰問題。
然而,很少有人想過以下問題:
我駕車不小心撞了別人,該怎么辦?
我在交通事故中受傷,該怎么辦?
朋友搭我便車時遭遇車禍,該怎么辦?
這些事關人而非車的問題,其實才是車險應主要考量的問題。今天和大家來聊一聊買車險為什么先看車再看人。
01
—
“全險”=全賠?真正的全險是什么?
買車險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聽過一個詞:全險。然而,買了所謂的全險之后,你的潛意識里一定覺得:只要出險什么都不用擔心了。也難怪經常看到新聞報告,一些司機全責撞傷人后不僅對傷者不聞不問,還大言不慚地說:我有全險,不怕。其實,“全險”這個詞很有迷惑性。到底什么叫“全險”?責任越多越好嗎?保額越高越好嗎?沒人說得清楚,保險公司也從來沒有明確定義過這個詞。在我看來,真正全面的車險應該從保險責任出發,做到“主要風險保障有力,次要風險量力而行”。主要風險指駕駛行為造成的影響最大的潛在風險。與之相比,影響較小的潛在風險就是次要風險了。比如,駕車不慎撞到人,與非碰撞造成的車漆劃痕相比,前者的影響肯定大于后者。因此,第三者責任險肯定比劃痕險重要得多。這個例子背后是一個被許多人忽視的道理:買車險,其實應該先看人再看車。
02
—
人比車貴,車險主要考量的問題是人
為什么人才是車險應主要考量的問題,其實我們的政府給出了答案。如果車禍對個體帶來的傷害累積到足夠多,就會變成社會矛盾和風險。這是交強險產生的背景:任何情況下,受害人都能得到有效、及時的賠償。但交強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很像,都只追求最廣泛的覆蓋范圍,而不追求保障的深度。比如,如果駕駛者因駕駛疏忽造成路人身亡,在只投保交強險的情況下,最多可獲得的賠付額只有18萬元。這顯然無法滿足受害人家屬的合理賠償訴求。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賠償,往往以該地區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為標準。

換句話說,在北京、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,因駕車致死引發的賠償,動輒幾百萬以上的案例并不鮮見,僅靠交強險根本無法滿足。如果之前投保了300萬元保額的第三者責任險,那么對于事故雙方來說它都堪稱雪中送炭。這是商業車險的一項重要功能。解決了事故造成的第三方損失,下一步就是考慮你自己的問題了。當車輛外借他人駕駛,或自己駕車搭載他人時,如果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了駕乘人員的人身傷亡,車輛所有人和駕駛員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或民事賠償責任。對車主來說,你不能保證車上每個人都有意外險,所以買一份駕乘險也非常有必要。很多車主比較了解的是“車上人員責任險”。也會問:“我已經投保了車上人員責任險,為什么還需要投保駕乘險?”事實上不存在任何一款保險產品能夠全面地覆蓋所有風險,且售價便宜。從保險產品精算的角度來說,所開發的保險產品承擔的保險責任越多、保險金額越高,保費就越貴。因此,往往需要不同產品間的互補,車上人員責任險與駕乘險的關系亦是如此。

因此,為了提高保險的保障效果,全方位地保障生命財產安全,我們不單要購買座位險,還要購買駕乘意外險,完善駕乘保險體系,才能提供最安心全面的保障!